最近,上海、杭州等地的有關部門再談“蔬菜加速進超市”的問題,為加快推進“放心菜”進超市,浙江省農林廳和杭州市貿易局還聯合杭州市大型超市,推出“看農業活動”,讓超市與農產品基地直接對接。
南京,轟轟烈烈開張的8家生鮮超市已經全部倒閉。前時,蘇果曾提出投入至少1.2億元,實施20家“農改超”,眼下已經“改口”,原先那套“通過收購、兼并、重組等方式改造落實后的農貿市場”方案,已變為把蘇果超市開在農貿市場旁,逐步引導顧客在購買生鮮食品時選擇超市,從而有效推動“農改超”進程。
此時,各地談蔬菜“進超”,有個“潛臺詞”:盛夏,買菜對人們來說,確實如同受罪,建筑結構簡易、攤位多的大市場內,各種氣味陳雜。即便起早買菜,也是一身濕汗。高溫悶熱的環境中,肉制品、豆制品、鹵菜制品的新鮮度都在下降。
然而,“農改超”確實很難。
記者在南京采訪時,有關人士拿出一組數據:在發達國家,80%至95%的農產品是通過超市和大型食品商店流通的,而據調查,在我國大中城市,進入城市的70%的基地農副產品中,只有6%是進了超市。也就是說,市民日常買菜仍舊依賴面廣量大的農貿市場。有關人士以之推定,人們傳統的“買服裝進商場,買食品進農貿市場”的消費習慣還沒有轉變過來。
其實人們是否進超市買菜,與消費習慣根本不相干。取決因素在價格。
超市這種新型業態的出現立即給傳統的百貨零售業帶來巨大沖擊,并不是因為它銷售方式的“出新”:消費者可以在無人監視的環境下自由取貨;也不是這種銷售方式可“糊弄人”:消費者在購物時沒有金額的概念,“消費沖動”常使購物者超出預算;而是它銷售的所有規格商品都比百貨店便宜,價格取人。
蔬菜“進超”難,難在價格。然而,“價格”的背后,既反映了農業生產背景的問題,又是經營者和推進此事進程一些人士的觀念落后。
記者對市場的調查發現,眼下蔬菜“進超”,超市收取高額的進場費后,就相當于只提供貨架,超市只管現在好賣什么,而不預測半年以至一年后的市場形勢,生產企業無法獲取信息;蔬菜“進超”的主導者們又抱定一個“死理”,“優質就得優價,環境也得體現價值”,于是辦生鮮超市首先考慮的是裝潢“門臉”,購置冷柜。經營手法,仍是辦農貿市場的方式:出租柜臺,有錢者進來。在當今農副產品豐富、“一分錢都能定乾坤”這一市場,消費者能買你的賬?
其實,超市這種新型業態對分銷業的貢獻,在于對流通環節的“革命”,它與生產基地直接對接,砸碎了多層流通環節,大幅降低流通成本。超市的優勢在“連鎖”。目前,我省的蘇果超市已有相當的連鎖規模,有著1000多家門店,去年來,蘇果一年銷售禽蛋2.5萬噸,雞蛋價格每斤比農貿市場便宜0.60-0.70元,這種并非“價格秀”的市場行為,除去因補貼一點錢,以促銷帶動其他商品銷售外,其市場優勢就是來自建立了與生產基地對接的流通體系。蔬菜“進超”當務之急,也應是構建“對接渠道”。
而有關人士透露,現在放心菜進超市,都要經過兩三個環節。先是產地批發市場,再是銷地批發市場。經過這中間環節之后,菜價至少要翻一番。最近,浙江省農林廳已與杭州聯華華商集團達成意向,爭取年底建成首個省級優質農產品配送中心,集收購、檢驗、加工、儲存、配送于一體,這是不是“擊中”了“農改超”難的癥結所在?